何則文:職涯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依循!傾聽內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

business-discussion

進到公部門工作時,何則文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,那年他23歲。

 

開始思考職涯後,何則文花了數萬元報名了「經濟部國企班」,這點對於新鮮人來說相當不容易,很少人願意畢業短時間內還花數萬元來進修,但何則文認為最好的投資就自我學習,因此這次改變也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,讓他成功前進海外,順利派駐東南亞任職人資職務。

 

與其他人不同,何則文很早就開始自我探索,透過不同方式,了解到自己喜歡與人溝通、具備開創性格與樂於助人,因此在職涯選擇上以「海外」與「人資」切入。在這過程中逐步累積東南亞觀察、人資與職涯發展的相關見解,長期的筆耕不輟也讓何則文收到許多職涯上的諮詢,因性格上喜歡幫助別人,因此進一步在2019年創辦職涯社群「職涯實驗室」,透過「利他精神」與「賦能他人」來幫助更多人成長。

 

從公部門、派駐海外、新創人資到自行創業,看似跳動的職涯歷程,其實也與何則文的個性相關。

 

做RiTE像是照鏡子,知道自己性格長怎樣

 

我們很習慣向外尋求答案,但認識自己這件事情,應該向內找答案才對。

 

何則文算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人,過去就從自我覺察、自我反思與他人評價判斷,來拼湊出自己的樣貌,從RiTE測驗報告中也印證他對自己認識。對於RiTE,何則文認為更像是一面鏡子,透過RiTE來知道自己性格上是一個怎樣的人。「以前只能見到樹木,看完報告可以見到整片森林」過往須要透過不同角度拼湊才會知道,RiTE可以更快的讓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。

 

從RiTE上可以看到,何則文的社交、活動、自信、主導都相當高,與開創性格一致,適合從事與人溝通、教育訓練甚至主導專案與團隊的領導性工作,這些性格特色讓何則文在工作上可以加分,因此一路工作以來都算是相當順利。

 

對照社會現況,華人社會的教育體系下,讓多數人不知道自己的性格,導致許多人一輩子都在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。在職涯發展往往只談能力,但如果一個人能力適合但性格不對,在工作上也會很痛苦,要把對的人放到對的位置,才能適才適所。

 

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;以RiTE為鏡,可以辨自我。」何則文這麼總結RiTE。

撇開標準答案,聆聽內在聲音

 

如何給一般人職場建議呢?何則文認為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,否則方向錯了怎麼努力也沒有用,做測驗是一個比較快的方法。何則文自己則是利用「自我覺察」,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的狀態,來認識自己。同時,也提供一個比較簡單的做法,把自己手機關機、並且將自己置身於書店,去看看自己對於哪個類別的圖書感興趣。認識自我的方法有很多種,重點是要去做。

 

我們從小到大的考試都有標準答案,但「認識自我」這題,沒有。

 

「這社會不同情弱者,你必須要有價值與他人交換」何則文說了一句很殘酷卻又很現實的話。這個社會的確很不公平,但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自己所能控制,應該努力在「自己可以改變」的事情上,個人的力量難以改變環境,卻能提升自我,只有自己變得更有價值,才能到達自己想去的境界。

關於作者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