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人的羨慕與自身的迷惘
從高中建中到台大心理系及研究所,求學路上還算順遂的陳韋丞,在職涯方向卻足足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探索。
「從高中到真正發現自己興趣所在,我大概花了十年。」陳韋丞這樣描述自己。第一次選填志願的時候,為了更了解自己,放棄醫科而選擇心理系,透過心理系所教授的技巧,開始逐步探索自己,進而決定不去當心理諮商師。
「我個性很容易共情,這個特質讓我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情緒之中」在經過幾次探索之後發現,雖然陳韋丞善於傾聽,這個特質很符合心理諮商師的需求,但當別人談及創傷的時候,自身的情緒也會被牽引其中,才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種類型工作型態。
在求學過程中,才逐步發現自己對商管有興趣,因此決定將心理系應用在商業領域。以為找到方向的陳韋丞,進一步在研究所領域深造,接著才發現自己又搞錯了。對於研究所需要大量接觸相關領域知識,卻搞不清楚有什麼價值,許多時間都花費在「為研究而研究上」,因為陷入迷惘與自我探索,在課堂上也經常遲到,讓教授頗有微詞。從小身為好學生的他,我想這是最大的反抗了。
邊摸索邊學習,找到自身方向
幸運的是,在25歲那年進入人力銀行工作。因為科系緣故碰巧接觸到「心理測驗開發」,這個專案涉獵範圍極廣,相關項目包含網站、系統、設計、文案,發現自己對於「創造」類型的工作深感興趣,對於庶務行政則是敬而遠之。當測驗開發完成後,陳韋丞又負責去各大專院校講解如何使用、解讀測驗,在這過程中他終於發現他最想做的事情:「教育。」
心理學-人資-教育,這三個領域終於被他串再一起,成為他現在工作主要的日常,是負責教育訓練與諮詢的職涯諮詢師。陳韋丞後來發現,這真是非常適合他的工作,在諮詢過程中可以發揮心理系專長,又不會讓自己被帶入過多的負面情緒;教育訓練又是他熱愛的工作,同時每次遇到的個案與情況都不同,無時無刻都有變化,也很符合個性上不喜歡做重複性的行政工作這個特點。
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,陳韋丞很早就發現自己很討厭執行面的事物,包含盯進度、改表格、寫文件,因此做為「諮詢顧問」提供他人想法上的建議,是很符合他性格的工作型態。
在RiTE測驗中,陳韋丞的「思考性」與「社交性」的傾向相當明顯,也很符合他的工作特性,善於思考與喜歡與人互動。如果早一點並且多一點不同的測驗並且多與專家請教,應該能減少這10年的探索,陳韋丞這樣反思。
確立方向,盡早累積
花了十年才完成自我探索,再投入職涯輔導之後,對於尋找方向又有更明確的認識。因台灣的教育太過單一,讓學生習慣有標準答案,一到了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,許多學生會慌亂不知所措。而很遺憾的是,職涯方向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。陳韋丞鼓勵學生參加多元活動,從中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。
對於已經工作兩三年的人來說,陳韋丞認為確立職涯方向很重要。若尚未找到自己的方向與目標,那麼在職涯的黃金時期會讓時間與心力投入過於分散,而沒有在特定的領域沉澱累積。須要盡快盤點自己所欠缺的東西,然後把它補足。
擅長開發測評工具的陳韋丞建議,沒有一種測驗能100%測驗出自己,可以透過多種測驗,並且適度請教專家,透過這些外力來幫助自己更了解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