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要定期去做健康檢查,才會知道自己身體哪裡有問題,例如牙齒又蛀牙了、眼睛視力變差、甚至是膽固醇過高等等,這些都要靠檢查才會知道,知道問題跟狀況才有方法與方向去改善。但我們在職場上發展的性格問題,是否有一個檢測能幫助我們全面的了解呢?RiTE 人才適性測驗報告就是一個這個樣的工具,幫助你了解性格上的優點與缺點,找到自己更好的工作選擇與工作模式。
許多中高階主管受試後,反應熱烈而且多有印證,這篇幫你帶來凱絡媒體商務長陳顯立的測驗心得。
同班同學都去公職行政,我選擇業務與創業
「公共行政系」的學生畢業後,通常會選擇什麼工作?依比例來看,絕大多數以「公職」、「人資內勤」等職務為主。不過陳顯立在學生時期就有不少工作經驗,因此他知道公職與人資內勤的工作都不適合他,相較下在業務性工作有非常突出的表現,包含在學生時期利用三個月內創造出破千張信用卡業務量,幾乎是該團隊其他人一年的總合。也由這次的工作經驗中,陳顯立認識到自己較適合規範性較少、自由度較高的工作,也因此選擇了與其他同學不同的職涯道路。
他以為這樣就算有職涯方向了,但…陳顯立發現他錯了。
快速摸索!一年換三份工作,只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
一般學校所教的生涯規劃,總是告誡學生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待滿一年以上,才可以累積完整經驗。但陳顯立先後任職於誠品網路書店、電商公司與軟體公司,三份工作的時間加總也不過滿一年!
「我花了三份工作的痛苦經歷,才認識到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工作」陳顯立事後回想後這樣總結。
原來,光有「自由」與「規範少」這兩個挑選指標仍然不夠,沒辦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能發揮的舞台,直到任職於電信內容加值產業,在既有的商業模式與工具中發展出網路應用的各種模式,陳顯立才真正的發現自己的長才在於「在既有商業模式加以改良創新,找到新的成長動能」這樣創造性的產品商品化能力。
發現這樣的能力後,後續的職涯選擇都是以「創造性」工作切入,陸續擔任特力屋、燦坤的中高階主管職務,讓職涯躍升三級跳,快速讓自己從基層職務晉升到主管階層。
「如果我當時一開始就知道我要找有空間的創造性工作,我的探索時間會更少」陳顯立這樣感嘆著。
認識自己,揚長避短
在經過RiTE的測驗後,與陳顯立原本判斷相符,他的創造性較高,因此可以去從事創業或者內部創業的工作。同時,他的社交性分數也很突出,代表擅長於利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,找出事業的突破口。社交與創造這兩點是他十幾年工作經驗中自己就已經知道的性格,而RiTE測驗讓他更確信這一點。
但陳顯立也才透過測驗才知道,他的「客觀性」較低,這讓他非常驚訝,這是他一直未曾發現的性格特色。客觀性較低意味著很多的決定是靠「感覺」來進行,因此也導致在工作過程中有遇到一些瓶頸不容易突破。
「從這份測驗我可以知道,我可以持續加強創造性來達到更好的成果,同時改善自己的態度與觀點讓自己看待事情能夠客觀一點,才能夠揚長避短」
選擇適合的戰場很重要
「你知道怎麼釣魚要怎麼樣釣嗎?」訪談中陳顯立突然這樣問了一句。
「最重要的一點不是釣魚技巧或魚竿,而是你要選擇魚夠多的池子」
如果在一個沒有魚的池子(公司),不論有多好的釣魚技巧(能力/經驗)或者釣桿(工具),你也不可能釣起來任何一隻魚。相反,即使你沒有任何能力與工具,但這邊魚多到滿出來,用徒手去抓也能滿載而歸。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擇,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公司,就必須先了解「自己是什麼樣的人」,才能知道什麼工作適合自己。
「有些人很早就找到自己的職涯成功道路,但也有些人直到退休都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。」
性格、能力、經驗,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涯選擇,能力與經驗可以靠後天來彌補,性格卻不容易改變,根據自己性格選擇適合的工作與工作模式,才可以更早讓自己的職涯更順利。如何可以知道自己的職業性格?我們可以從師長、同學、同事的回饋中,來了解自己;也可以透過RiTE科學化的測驗來快速知道自己職業性格,來幫助自己更省時、更精確地了解自己,讓自己減少摸索、少走冤枉路。